1.16s_rRNA.md
16S rRNA 定序是一種廣泛應用於微生物分類與鑑定的分子技術,透過分析細菌核糖體小次單元(16S ribosomal RNA)基因的變異區(variable regions),可辨識樣本中微生物的種類與豐度。
一、16S rRNA 基因概述
存在於所有細菌及古菌的核糖體基因中,長度約 1,500 bp
包含高度保守區與九個變異區(V1~V9)
保守區:設計引子用以擴增目標區段
變異區:提供物種鑑定所需的序列差異
二、16S rRNA 定序流程
樣本採集與 DNA 萃取:從腸道、口腔、環境等來源獲得微生物總 DNA
PCR 擴增:以保守區為標的,擴增特定變異區(常見如 V3–V4 區段)
文庫建構與定序:建構定序文庫,通常使用 Illumina MiSeq 執行雙端定序(PE 250 或 PE 300)
資料分析:包含過濾低品質序列、去除嵌合體、OTU/ASV 分群與分類註解
三、資料分析流程(常用工具)
品質控制
過濾低品質序列、去除接頭序列
FastQC、Trimmomatic
去除嵌合體
去除因 PCR 錯誤產生的假序列
VSEARCH、UCHIME
分群(OTU/ASV)
OTU:97% 相似度群聚;ASV:單一序列單位
QIIME2、DADA2
物種註解
比對參考資料庫,進行分類鑑定
SILVA、Greengenes、RDP
多樣性分析
α 多樣性(樣本內)、β 多樣性(樣本間)
QIIME2、Phyloseq(R)
四、應用領域
腸道菌相分析:研究人類或動物腸道微生物組成
環境微生物監測:河川、水源、土壤中的細菌組成調查
臨床應用:感染源追蹤、腸道失衡與疾病相關性分析
食品發酵:菌種鑑定與發酵品質監控
五、16S 定序優缺點
優點:
成本低、技術成熟、操作流程標準化
適用於未知菌種初步鑑定與群落結構概覽
限制:
無法解析至菌株或功能層級
引子偏好性可能導致某些物種低估或忽略
僅限細菌與古菌,無法涵蓋病毒與真菌
16S rRNA 定序是微生物群落研究的入門技術,具高通量、易操作等優勢,適合大規模樣本菌相結構分析,但若需深入功能分析或物種解析,則建議進一步搭配全基因體定序(WGS)或宏基因體定序(Metagenomics)。
Last updated